宝坻便民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人口之惑,解在这里

2021-05-16| 发布者: 宝坻便民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着一组数字: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个结果,没有在原计划的时间公布。...
深度测评剖析明基bl2480t和飞利浦241p8有什么区别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着一组数字: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这个结果,没有在原计划的时间公布。一时间,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变得多了起来。

5月11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一共八个统计公报,比上次普查多了五个,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

141178万人,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面临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以及老龄化程度加深等结构性矛盾。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专章阐述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份大国“点名册”?带着诸多思考与疑惑,谭主去了三个地方,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在这些距离统计数据最近的地方,谭主感知到了这些数字背后的温度。

全国人口普查,十年统计一次,去年,我们国家以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去年11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登记完成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他对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判断: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

压力,说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过去十年,中国人口保持平稳增长,现在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

挑战,发布会开诚布公。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把这些挑战概括为"两头和中间"。

一头是“小”。

2020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200万,有所回落。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也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出生率下降,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这其中既有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的原因,也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的不确定性有关,很多人担心没办法产检或者住院分娩,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

另一头是“老”。

数据显示,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下跌。2018-2020年,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91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则上涨了1453万人。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3.50%。

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减少,家庭养老负担会加重,但也要认识到,老龄化会伴随在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全进程。所以,关键是,如何认清老龄化的现实,适应老龄化,未雨绸缪。

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围绕老龄化问题主持过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当时就提到,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

机遇之一,可以从一个数据看出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这些老人大多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能继续发光发热。

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也是这次普查释放的最突出信号之一。与此对应的,是“七人普”结果中,另一组数据:

虽然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略有减少,但现在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可以看出,无论是全人口,还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在上升,这说明,我们正在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口资源的素质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段成荣还给谭主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比于之前六次普查,“七人普”在“受教育程度”这一项上,进行了新增——原先最高的程度是“大学”,这一次,把本科、硕士、博士分开采集。

这意味着,人才规划,已经开始更精细化。我国,也正在经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将来再到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大国竞争,拼的不是人口数量,而是质量。这让谭主想起疫情中的一个例子:

去年2月底,在武汉的联想工厂开始筹备复工。这个工厂的招工要求并不低,工人要懂英文,因为机器上的操作指令,都是英语;同时还有数学要求,因为交接时,要做数据盘点。

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招工看起来并不容易。但真实的情况是,到了三月底,这家工厂已经实现了万人到岗。最多时,一天招聘了将近1000人。

这种任务,换做世界上任意一个国家,可能都不太好完成。

从这次的普查数据中,还能看出不少新变化。认识这些新变化,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人口问题,绝不仅仅是生育那么简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的变化。

没有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问题。这放到不同的地区来看,感受可能更明显。

谭主注意到,数据发布后,讨论最多的是两个1000万。

一个是正在举行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海南,常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另一个则是最北方的东北地区,过去十年,人口减少了1101万人。

一增一减之间,是对发展的再定位,也是对当下中国发展机遇的再挖掘。

新机遇的密码,藏在空间布局里。

在公布人口普查数据之前,谭主看到有不少人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有身份证,统计户籍人口,不就够了吗?

这其实涉及人口普查的专业问题,人口普查统计的是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所以看人口发展,最主要有三个指标,除了出生和死亡,还有就是流动。

现在的中国,几乎称得上是一个流动的国家。谭主看了下最近的数据,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有37582万,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69.73%。

流动,本身就意味着机遇。

这次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增长最多的五个省份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

而2020年,全国GDP排名前五的省份,也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排名基本吻合。

流动,就蕴含着潜力,但流动,不是单向受益的。

人口减少的东北地区,正在借此转变生产方式,进行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东北的冰天雪地,正在成为新的金山银山。如果说人口聚集的地方是在引领发展,那人口收缩的地方,正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为下一轮发展积蓄能量。

段成荣告诉谭主:

流动不仅仅是流入地受益,也不仅仅是流动者受益,流出地本身也是受益的。

这种受益还要放到更大的时间跨度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全国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在上升,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人口比重都在下降。

但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发生了变化。

过去这十年,西部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其中,曾经的流出地变成了流入地,流入最多的当属成都和重庆,过去五年,两地合计几乎每年都增加近50万人,人口新增规模在全国城市中领先。

作为人口流出大省的四川,人口返流现象也十分明显。2012年—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增长了299万,常住人口规模已经回到了2000年水平。

段成荣最近去过很多中西部的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的村干部,甚至乡干部,都有过流动的经历。流动,先解决了落后省份的就业难题,又通过回流带回了新技术和先进理念。

因此,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流动,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省一地人口数量简单的增减变化,而是在动态绘制着全国协同发展共赢的远大蓝图。

如果再把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一篇文章比对,会发现一件更有意思的事。

张许颖给谭主提到了这篇文章,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发表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擘画的人口空间布局,不仅与普查数据展现的趋势一致,也点明了各地区优势互补所带来的1+1>2的效果。

不过,流动,需要有一个终点,许多流动到城市的人不能漂在城市当中。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他们的一部分正在城市里扎根、留下。

这件事,11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也提了,2020年底,中国已经顺利实现了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这个目标,早早就写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当中。

张许颖告诉谭主:

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会引起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聚集。生产要素包括人口的空间优化配置,会产生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增长点。

人口数据的变化,写就的正是未来的大趋势和中国的新机遇。这个机遇,应该属于每一个人。

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刚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统计局想了这样一句口号:人口普查,个个参与,科学发展,人人受益。这句话,也点明了普查的意义:

数据,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服务。

张许颖所在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年从事人口领域的研究工作。经常有人把他的单位,认成“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张许颖每次都要纠正,是“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与”字后边的“发展”,才是研究的目的。

2013年,我国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缘起,是2010年的“六人普”。

普查结束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将普查数据放到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他们发现,6-12岁的人口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而0-5岁的人口则将会变多。研究人员将这一数据同公共服务状态以及老百姓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后发现,我国的学前教育,是严重缺失的。

也正是这一分析,促成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张许颖告诉谭主:

“七人普”结束后,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电子化采集的“七人普”,会公布更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都会成为精细化公共服务的依据。

在这次“七人普”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问题:你居住的地方,有没有电梯?这个问题服务的正是我国老龄化程度变高的现实。

这次的人口普查还细化到了老年人是跟子女居住,还是跟孙子女居住,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制定未来的公共服务政策。

段成荣的一句话,总结了这些新增普查问题的意义:

新增问题体现的是人口形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代表着国家关注重点的转变。换句话说,人口普查,就是在找未来的发展潜力。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人口问题是基础问题,人口普查的数据,也是为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数据。

而参考普查数据的各项规划,就是在“补齐民生短板”。“十四五”规划中,出现了几个新指标:

千人托位数,从1.8提升到4.5;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这些数字的提升幅度很大,涉及的面也很广。托育、教育、养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永远都是“一揽子工程”,需要系统性改革。

积极应对的种子,早在5年前就已埋下。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列明了对“少子老龄化”的系统解决思路,除了增加养老产品供给和完善托幼机构制度外,特别提到了完善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这件事儿,规划中说得很细。

不仅要完善配偶陪产假制度,还要鼓励雇主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

生育政策的调整,在今年两会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也给出了方向: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规划也特别强调,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举措,已经提前部署。

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更清楚地找到了人在哪里,发现了人过得怎么样。摸清了现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

无论哪个“小问题”,乘以14亿,都是“大问题”。

人口问题的压力加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破题之路,不那么简单。

但认清了形势之后,要做的,就是积极行动和改变。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坻便民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宝坻便民网 X1.0

© 2015-2020 宝坻便民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